时间:2021-10-16 00:50:31
来源:河北省交通运输厅
作者:佚名
我的家乡在河北省唐山市汉沽管理区汉丰镇大泊(泊读白儿),从北京出发,驾车2个多小时到汉沽管理区,再乘坐半个小时的区内公交即可抵达。大泊村由北泊村、中泊村、南泊村和震新村组成,我出生在北泊村。
大泊现有5000余人,几乎都姓陈。据《大泊村志》记载,相传大泊陈氏祖先是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503年—559年)。589年,陈朝灭亡,陈后主陈叔宝的后裔由皇城建康(今南京)逃至山东崂山避难,后在山东省青州府境内垦荒种地、娶妻生子并建立村庄“陈家留村”。1404年(明朝永乐二年),随着大规模人口北迁,陈氏后人迁移至直隶省(今河北省)丰润县。
在人口迁移过程中,有一位半哑之人名叫陈梓,素喜“张网捕鱼、捉鸟”,行至一老泊时已是黄昏,见“水阔、鸟多、鱼肥、芦壮”,于是携妻林氏择一高岗地住下,取名“黑沿坨”,并在此生活了64年。陈梓共生六子,分六门。如今,在全国及海外的万余名大泊陈氏后人皆出自此六门。
由于高地面积小,黑沿坨逐渐无法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于是,人们找到一片面积更大的高地(后称“古坨”)重新立村。村名也从“黑沿坨”“哑叭泊”,最终于1882年(光绪八年)定名为“大泊”。
起初,古坨只有一条“老街”,后称“大街”,并逐渐分为“大街”“北街”和“南街”,1958年再正式命名为中泊、北泊和南泊。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大泊许多民居被震毁,尤以中泊最为严重。为便于震后重建,中泊分出一半人口成立新村,取名“震新”。至此,大泊形成四村格局。
也许年代过于久远,故乡一带的人谈起大泊历史,大多只知道大泊四村的演变,很少有人提起大泊最早的村名和最早的村址——“黑沿坨”。
我常听父亲说起黑沿坨,因为这块高地有一半儿分给了我的祖上作耕地。祖父年轻时是村里出了名的种庄稼能手,他去世前把他的两个兄弟叫到床前,嘱咐哥俩一定要把他埋在黑沿坨上。从那时起,黑沿坨就对我家就有了更特别的意义。
按照故乡的习俗,每年清明和春节前夕,都要为先人扫墓、祭祖。因为我长期在外地工作,所以春节才随我的叔叔、兄弟和侄子们一起上黑沿坨祭祖。在祭拜仪式过程中,我的脑海中曾经出现过一个闪念:陈梓始祖选择在黑沿坨立村和祖父选择在黑沿坨安葬,是600年间发生在黑沿坨的两件大事件。陈梓始祖看中的是老泊周边丰富的物产有利于后代繁衍生息,祖父看中的是能够和自己一辈子辛勤耕种过的土地生死相依。
虽然我出生前祖父就已经过世了,但是他让我记住了黑沿坨,以及由黑沿坨开始的故乡往事。(陈洪国)
(转载于2021年9月13日中国交通报)
责任编辑:王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