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交通运输民声网

当前所在: >

/

水路运输

/

正文

疫情之下,你一定见过这些身影

时间:2021-08-30 20:41:40

来源: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作者:佚名

  你一定见过这些身影。在船闸、在卡口、在社区,他们无怨无悔,负重前行。他们为人民群众筑起了坚实的堡垒,他们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战疫”路上有你 苦一点也愿意

  窦磊、王慧媛

  

  窦磊、王慧媛是江苏省芒稻船闸管理所的“90”后双职工,“疫战”打响后,小夫妻俩主动请缨,双双加入志愿服务队,坚守在“抗疫”的第一线。

  窦磊、王慧媛夫妻俩家住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杭庄村,虽然家有两岁半的小孩需要照顾,但小夫妻俩以抗疫大局为重,还是克服困难,双双加入槐泗镇杭庄村的“槐小保”志愿队伍,协助村委会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他俩身兼数任,除为杭庄村核酸检测采样点现场服务外,在日常志愿服务工作中,丈夫窦磊主要负责杭庄村防控点执勤,妻子王慧媛主要是守好村民的“菜篮子”,负责一个村组每家每户的生活物资保障工作。

  加入“槐小保”志愿服务队后,窦磊正常从下午2点在防控点值勤到晚上22点,王慧媛从早上8点服务到下午16时。在小夫妻俩前后参加的9次核酸检测采样的志愿服务中,窦磊每次则要从6点服务到22点,王慧媛也要从6点服务到16点。

  槐泗镇杭庄村检测采样人数多,需要志愿者精心配合、合理安排,为此,夫妻俩常常并肩作战。“慧媛,那位村民的健康码看一下。”“窦磊,这位奶奶行动不便,你来带一下走绿色通道。”在检测采样现场,每次总能听见他们彼此协作交流的话语。看见他们夫妻俩密切配合忙碌的身影,小俩口被大伙称为“槐小保”志愿队的“黄金搭档”。

  在核酸检测采样点服务时,窦磊会在现场维持秩序,发放核酸检测证明(初期和出入证一起使用),不时用小喇叭进行宣传:“各位村民注意了,核酸检测完请直接回家,不要外出、不要聚集。”每当核酸检测临近尾声时,窦磊都会立即返回到防控卡口位置继续执勤,查验进出人员健康码、测温、通行证。此外,窦磊还会同派出所民警一起到各村组巡逻,协助落实主城区小区管控措施,确保村民“足不出自然村”。

  王慧媛在每次核酸检测结束后,会立即赶往自己负责的村组,挨家挨户询问村民核酸检测情况,及时传达宣传最新的防控政策、措施,确保全员检测采样,不漏一人。同时逐户统计菜品、生活必须品的定购品种、数量,并上报村委会。第二天菜品、生活必须品到位后,逐一进行必要的消毒,并配送到户,确保生活保障物资安全供应。

  “娃睡着了,给你煮了碗面,回来趁热吃。”晚上10点左右,窦磊接到妻子王慧媛的电话,此时临近下班的他,已在一线防控卡口坚守了近17小时。对窦磊而言,回家看一眼熟睡的孩子,吃上一碗热面,就是他一天辛苦工作结束后最好的慰藉。虽然夫妻双双加入抗疫工作,还要兼顾带孩子,很是辛苦,但窦磊王慧媛夫妻都觉得,虽然自己的小家暂时会受一点影响,但为了杭庄村的“大家庭”顺利抗疫,为扬城“战疫”的最后胜利,他们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即使一人分饰多重角色 也要站好每一班岗

  周国华

  

  周国华是扬州市江都区航道管理站的一名55岁的老航政员,也是一名老党员。

  疫情汹汹,危难面前见本色。周国华同志舍小家、为大家,他的女儿、女婿分别在社区和单位的抗疫一线上,他把两个孙子留给老伴照顾,投入到抗疫阵地,主动要求站好第一班岗,扛起第一面党旗插在抗疫交通道口的阵地上。

  不忘本色,冲锋在前。因全区各高速出入口陆续封闭,江都区境内唯一的江都南高速出入口难以满足人员、车辆进出需求,针对这一情况,江都区交通运输局积极与省高速公路管理中心沟通争取,在加强交通管控的基础上,开通G2京沪高速大桥互通道口,作为应急、防疫和生活物资快速通道。该道口由交通局、公安局、卫健委等单位组成工作组,江都航道站代表江都区交通局作为该疫情防控点牵头负责单位。工作任务包括后勤保障,各方联络沟通,制订流程制度,保证每天正常运转,承担着联络集装箱板房吊运安装投入使用,电脑、网络及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使用,水电接用,人员值班排序、24小时检查车辆等工作。不等领导找老周谈话,周国华第一时间找到站领导,提出站好首班岗,老周平时工作严谨认真,有责任有担当,领导放心地把站好第一班岗的任务交给了老周。

  任务繁重,有条不紊。因为是针对民生物资库和医疗物资的快速保障通道,最为棘手的工作是:因情况紧急,形势每天都在变化,制定的制度、流程总会遇到具体情况,面对驾驶员一时难以理解并反响强烈的问题,老周都能认真收集问题,每天都做到总结、分析,向现场负责人提出合理化建议,他的多次合理化建议,经上报区防指同意后,均得到了认可,并在第一时间微调、完善了制度。

  不惧酷暑,坚守一线。老周和同志们顶骄阳、斗酷暑,昼夜不息,严控卡口、执着坚守。特别是晚上,更要克服蚊虫叮咬、疲劳困乏。全体干部职工不畏“疫”、不畏“苦”、不畏“累”,白天黑夜连轴转。交班同志有时赶上车流量大,老周主动提出“早到一小时接班、晚走一小时交班”的口号,用温暖的话语耐心地做好解释政策,用果断的行为疏导积压的车辆。老周已经55岁了,夜班登记时,他就带一个充电

  薛峰

  

  江都航道站的薛峰是疫情防控一线的一员,随着扬州疫情形势的不断严峻,他从最初的交通防疫卡口的一线志愿者申请就地转化为社区服务志愿者,积极投身抗疫一线,做“守门员”、“联络员”、“配送员”,他一人分饰“三角”,诠释了一名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扛起政治责任,做防疫一线的“守门员”

  自今年7月20日南京发现首例本土感染者,为遏制新冠疫情传播扩散,落实“外防输入”工作需要,江都区重启13个疫情防控点,新一轮战“疫”警报随即拉响。在接到上级通知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薛峰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加入站抗疫小分队,参与到S352扬州泰州分界处的疫情防控点执勤队伍,24小时值守,负责测温并查验来访人员的苏康码、出行码,对问题人员进行报备登记。

  烈日炎炎,酷暑难当,薛峰和他的队友坚守在防疫一线,他的制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可是他没有一丝退缩与怨言,军旅岁月让他形成了一种惊人的毅力与耐力。“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一名退役军人,一名党员,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宁和健康,我要扛起党员应有的责任,守好扬州的东大门。”薛峰说道。

  注重关怀引导,做有担当的“联络员”

  随着疫情形势的严峻,根据最新防疫封控规定,家住扬州的薛峰被要求居家隔离。尽管无法再与同事们并肩战斗,但他仍旧每天关注防疫动态,在了解到市委号召居家党员职工加入到所在社区的抗疫行动时,他立刻拨通了所在金林社区的电话。

  薛峰被分配到金林社区秋雨新村小区,负责核酸检测的人员秩序控制与苏康码查验工作。核酸检测的当天,他5点30起床,6点到核酸采集点,协助做好核酸采集的现场准备工作,核酸检测期间协助老年人进行手机查码操作,引导居民保持安全距离,有序待检。

  小区里有这样一户特殊的老夫妻,老爷爷行动不便,老伴儿上半年也刚做完手术,一次次的核酸检测使他们老俩口犯了难。薛峰和同事通过排查了解到情况后,主动上门提供服务,在每次核酸检测时协助参加护送他们回家,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生活关怀。“我们党员志愿者作为党和群众的联络员,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他如是说道。

  筑牢思想防线,做有爱心的“配送员”

  为落实足不出户、防止人员聚集的政策,同时保障小区居民的日常菜篮子,以薛峰为首的志愿者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通过微信小程序、广电购物平台等各种渠道,充实货源。同时包干楼栋,对接有需求的居民,特别是孤寡老人、行动不便、留守的儿童等,帮助他们解决在线购菜、常备药品、生活关怀等,并及时将送至小区门口的物资、菜品,转送上门,随着一份份蔬菜、药品、日用品的送达,一颗颗爱心也在整个小区传遍。

  晚上忙碌了一天薛峰回到家,他又接到了前往S28启扬高速扬州西入口疫情防控卡口的执勤任务,他电话给已出门执勤的家属:“新的任务又来了,你准备好了么……”

  袁泽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运西船闸有这样一名同志,他始终冲在疫情防控工作的最前线,消毒测温、核查“两码”、采购物资,全天奋战,做好疫情防控,守好水上防线。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一名船闸运调员,袁泽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青年交通人的担当与风采。

  内部防控“勇担当”

  清晨7点,袁泽同志就戴着口罩早早来到单位。为了保证疫情防控无死角,给全所职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他每天提前到岗进行测温,并在职工测温登记表上进行记录,同时还对运调中心、操作楼等区域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消毒工作,认真填写消毒记录表。他每天对职工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来,我给测一下体温”、“记得戴口罩、勤洗手”,职工都亲切地称他为船闸的“健康守护者”。

  防疫保畅“两不误”

  运西船闸是苏、皖两省重要的水上通道,外省籍港口船舶来往多、人员流动性大,疫情防控压力较大。按照水上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袁泽需要逐船、逐人核查健康码、行程码。为确保不漏一艘船、不少一个人,袁泽特地录制了视频,详细解答了“二码”查验的操作步骤,遇到特别困难的船员,袁泽往往还要打上多个电话来指导船员进行操作,有时电话多时一接便是半小时,回过神来,放在桌上的饭菜已经凉了,匆匆吃上几口就又投入到下一条船舶的核查中去了。每天不同时间段袁泽还利用“邮乡水驿”微信服务群为近千名船员发送疫情防控知识、水位水情、过闸须知,提醒积极配合做好防疫工作,确保快速安全过闸。

  便民服务“不缺位”

  “运西船闸,最近一直都在水上,船上粮食蔬菜不多了,能否帮我们买一点啊?”下午5点,运西船闸微信服务群里收到鲁济宁货4372船员的求助。“现在是特殊时期,您别上岸,我去帮您买。”了解情况后,袁泽第一时间到附近超市帮其采购。疫情期间,有事请找船闸志愿者深入人心,船员只需将物品列个清单,袁泽就会帮忙采购,并直接“无接触配送”,尽最大可能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不便。“面粉、土豆、面条……您需要的菜齐了,请戴好口罩到自提点领取。”“太感谢你们运西船闸了,要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今天可能就要挨饿了。” 鲁济宁货4372船员孟祥天向袁泽竖起了大拇指。

  “今天的工作完成了,我看看有没有什么遗漏的”,晚上7点,已经放弃周末休息时间、连续作战30天的袁泽仍然在整理每日工作动态和过闸数据,查看相关问题是否已经上报....直到完成所有信息的上报,才能安心关上电脑回家。“跟前线医护人员和执勤人员的辛勤付出,我的付出不算什么。作为一名年轻交通人,我能做的就是坚守岗位,让上级部署的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袁泽说。

  疫情如令、使命必达!袁泽同志的一天也是众多扬州交通人平凡的一天,他们虽处在平凡岗位,却用责任和担当书写着“防疫答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交通人无畏艰辛的担当。

  坚守战“疫”一线 却错过与母亲的最后一面

  鞠达余

  

  “妈,现在疫情期间,我在单位暂时回不了家,等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我带着您儿媳与孙子回家去看望您老人家”。这是鞠达余与她病重母亲的最后一次通话。他想等这次疫情过去,一定要回家守在母亲身边,好好尽尽孝道。但老天弄人,未如他愿……

  8月24日晚,鞠达余接到家里来电:老母亲已经与世长辞......挂了电话,这位铮铮汉子望着家的方向掉下了眼泪,对他来说,这是一个让他终身遗憾的日子,他回不了家,回不到母亲身边,不能见母亲最后一面。

  7月底由于扬州疫情防控,鞠达余既回不了扬州的家,也回不了泰兴老家,老家中的母亲已病重,他无法尽孝。二十多天来,他吃住都在盐邵船闸。每天通过视频来了解母亲的身体状况。为了严格把控好水路疫情输入输出“关口”,他坚守在操作岗位通过视频监控和集中控制系统安全准确开启闸阀门,提醒过闸船员不要上岸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提前利用甚高频或微信与过闸船员联系,保证船闸开门等船,船舶不停靠,真正实现船舶“零接触、零等待”过闸。

  8月20日晚,苏盐货80315通过过闸服务群告知京沪高速扩容真武段,行驶缓慢,希望能在当晚通过盐邵船闸,鞠达余同志看到消息二话没说来到操作室加班加点为过闸船民提供便利,直到苏盐货80315顺利通过盐邵船闸。

  如今,母亲的离开给鞠达余留下了深深的遗憾。眼下,他能做的就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与在抗疫一线的同志们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这也是他对母亲最好的告慰。

  


原文链接:http://jtyst.jiangsu.gov.cn/art/2021/8/30/art_65479_9992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