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7-31 15:13:37
来源: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官网
作者:佚名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奉献,用智慧和热情在工作中实现着人生价值。酒泉高速公路处清嘉收费所就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仅是岗位能手、业务尖兵,也给身边人做出了榜样。
有40年工龄的郑占明,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公路”。16岁那年,郑占明子承父业,成了原酒泉公路段石河桥道班的一名养路工。上班第一天,看着这个稚气未脱、比铁锨高不了多少的毛头小子,段上的老职工都对他照顾有加。“那时候,石河桥道班养护的酒金公路是砂石路,师傅赶着毛驴刮路车在前面刮路,我就跟在后面把不平的地方铲平。清晨迎着朝阳出发,一路走一路干活,傍晚在晚霞里归来,满头满脸都是灰尘。”郑占明对往事记忆犹新。
1993年,单位派郑占明带领8名工人前往星星峡做公路设施预制。施工地点远离城市,没地方住,他们就地搭帐篷,没水,他们开车去几十公里外的柳园镇买水。星星峡气候无常,6月都得生炉子。在戈壁烈日的暴晒和劲风的吹拂下,他们一个个成了“焦炭人”。时隔11年,单位再次派郑占明到星星峡养护公路。到达目的地后,他们在戈壁滩就地取材,地面挖下去1米深的坑,用编织袋装土码起2米高的墙,搭了2个地窝子,吃住在里面。从星星峡到酒泉近500公里,单位只有一个熬油罐,为节省费用,郑占明和同事用泥土做了一个油池,下面掏空装上炉齿,加煤熬油。靠着这些“土发明”,他们圆满完成了养护任务。
2006年11月,郑占明调到嘉安收费所担任后勤总务。嘉安高速公路开通后站房尚未竣工,职工们集体租房住。郑占明每天往返七八百公里,从酒泉采购米面油等生活物资送到沿途的9个收费站。这样披星戴月当“邮差”的日子,郑占明坚持了20多天。2007年夏天,9个收费站的站房相继建成。郑占明和同事又开始给各个站盘炉灶,安装厨房设施,一个月后,所有收费站厨房设施就位。
今天,在清嘉收费所仍然能看到郑占明忙碌的身影。每天,他早早来到单位,查看收费站种植区里蔬菜的生长情况,修剪树木,给鸡鸭鹅投食喂水。他常说:“作为一名后勤人员,就要想着怎样服务大家,让大家吃得可口,精神饱满地开展工作。”
2008年,卢艳芳成了嘉安收费所的一名收费员。实习结束后,她申请到最偏远的、进出车辆最多的瓜州收费站工作。从酒泉到瓜州近300公里,坐班车要3个多小时。有人不理解,放着家门口的岗位不选,干嘛去那么远的地方。卢艳芳说:“我就是要去车多的地方锻炼,尽快熟悉业务。”
上班后,卢艳芳说得最多的是“您好”“慢走”,一个班要重复无数遍。“烦吗?”卢艳芳笑着说:“不烦,这是我们的工作。”一次,一名外地司机嫌排队时间长,情绪激动,一到收费窗口就破口大骂,卢艳芳反复解释,对方火气更盛了,直到把她骂哭。她时刻提醒自己:“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全心全意干好。”此后的日子,卢艳芳总是面带微笑工作,用自身魅力赢得别人尊重。常年往返于酒泉与瓜州的几名快递车司机称她是“开心妹”“五星妹”。
2011年,卢艳芳走进了婚姻殿堂,随后调到了清嘉收费所,但丈夫远在金昌,他们每月在一起的时间最多5天。儿子出生后,丈夫不在身边,卢艳芳一个人边带孩子边工作。2015年,丈夫调到酒泉,一家人终于团聚了,可他们都倒班,孩子大部分时间由爷爷奶奶照顾。每次离家前,看到儿子不舍的眼神,卢艳芳心里都有一股说不出的酸楚。有一回,儿子突然说:“妈妈,我宁愿少穿新衣服,少吃好吃的,少买玩具,也希望你在家多陪我。”年幼的儿子说出这样的话,让卢艳芳心酸无比,一转身眼泪夺眶而出。
像郑占明、卢艳芳这样的甘肃交通人还有很多,他们初心使命未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未变。他们用行动书写了自强不息的创业史、敢为人先的创新史、舍我其谁的奋斗史,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八棵树精神”,谱写了感人至深的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