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交通运输民声网

当前所在: >

/

信息联播

/

正文

听老一辈交通人讲“八棵树”的故事⑪ | 坚守信念,奉献铁山

时间:2021-07-24 07:45:33

来源: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官网

作者:佚名

  回望峥嵘岁月,感悟发展变迁,公路精神历久弥新。今天让我们跟随养路职工朱登峰,一起走进他的公路生涯,一起感受“八棵树精神”,聆听他与“八棵树”的故事……

  朱登峰:生于1970年,甘肃酒泉人。1991年参加工作,分配至红土湾道班工作,后调至大山口道班工作,现为镜铁山养管站职工。

  根据朱登峰同志讲述整理:

  1991年,我刚在红土湾道班参加工作,在那里工作生活了一个多月,后来调至大山口道班,当时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刮路和铲“搓板路”。道班有一辆四轮车,上下班基本都是坐的四轮车,刮路也是用四轮车拉着刮路车,但是刮路车主要还是靠手动来操作,一个人负责开四轮车,另一个人需坐在刮路车上控制刀片,由于当时材料紧缺,无法及时对刮路车进行保养维修,导致刮路时颠簸幅度大,刮着刮着不小心就会从刮路车上掉下来。刮完一趟回来,全身是土,都成了“土地爷的孙子”了,有时候不小心掉下车,胳膊、腿摔得一片青一片紫的。

  比起刮路,铲“搓板路”相对轻松些,不过我们养护的道路海拔高,冰冻期长,路面较硬,光靠铁锹难以铲动,大家还得使劲抡起洋镐,给路面松松土,才能把搓板路彻底整平。

  

  道班吃的饭菜基本就是白菜、土豆和面,都是从山下运输至道班的,由道班职工轮流当“厨师”,专门负责道班全体职工的一日三餐。每年夏天的时候,我们会在道班门前一块空地上种点其他的菜,但是一年就一茬,最多能吃一个月,在当时那就算改善伙食了。由于缺乏运输车辆,菜一拉就是一个月的份额,大家伙儿就根据人数分配每天的饭菜用量,有时工作任务重,体力消耗大,但定的份额就那么多,吃不饱肚子,就只能多喝水填填肚子。大家都相互打趣说:“一点油星,两块土豆,再加上三碗水,肚子就满满当当了。”

  道班用的水是从河坝引过来的,电是来自发电机,天刚黑开始发电,但最多只能用一个多小时。工作之余,大家伙儿会坐在一起谈谈一天的工作,讨论一下第二天的养护任务。另外,让我记忆最深的是道班房前有一件“宝贝”——乒乓球台,我们用一块废旧的木板搭配几块砖头拼凑出来一个简易乒乓球台,闲暇之余一起打打乒乓球。

  当时交通很不方便,我们嘉峪关的职工基本一个月回一次家,家在外地的职工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回一次家。仅有的一辆四轮车承担着养护任务,大家都当宝贝一样爱护,于是每次回家大家都搭便车,搭的最多的就是一矿的生活车,一矿生活车是每周一、三、五才有的,天不亮就得去“零公里”的地方去等车,有时候去迟了错过了生活车,就只能推迟回家时间了。

  


原文链接:http://jtys.gansu.gov.cn/qsjtxx1/61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