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交通运输民声网

当前所在: >

/

信息联播

/

正文

龙元印象

时间:2021-07-10 12:26:00

来源: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官网

作者:佚名

  清晨清冽的空气里,混杂着青草和泥土的清香,目光所及满是郁郁葱葱,干净的能看到砖缝的小路上,迎面走来一群有说有笑的人,他们的脸上洋溢的是幸福和憧憬。我想,那一定是一个让人觉得很亲切很亲切的地方。

  ——题记

  因工作原因,我第一次走进了龙元山村。在去的路上,同行的人告诉我,那里是临潭县王旗镇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子,有2800多米;那里有200多户、900多口人;那里有一个养蜂合作社,生产的百花蜜已经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消费扶贫专柜和北京、天津的超市售卖;那里有一个驻村近5年的工作队队长,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的事情,5年间自己的车跑坏了七条轮胎……

  

  沿着陡峭的水泥路驱车而上,临崖而建的逼仄小路,仅仅容的下一辆小车。急弯陡坡,让第一次来的我,心不由得提到了嗓子眼。但透过车窗,放眼望去,满眼的翠绿和金黄,深的、浅的,像是打翻了谁家的颜料桶,自由自在、蓬勃向上的生命气息,让人感到无比兴奋。

  到了半山腰,突然出现了砖头砌起来的外墙,我竟以为是到了村里。但车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加大了油门,继续向上。绸缎般的雾气慢慢散去,周围的风景越来越瞧的真切。

  

  这是我进入山里,第一次见到红色、大片的红色,还有蓝色、大片的蓝色。蓝色的彩钢瓦、大红色的房顶、砖头砌起来的外墙和地面,在层峦叠嶂的绿油油里显得是那么饱满和充满生机。

  等我们的车终于爬上山顶,前面轻车熟路的司机和工作队队长,早已开始和村里的人打上了招呼。

  “摘草莓去啊?”

  “嗯!”

  没有多余的语言,也没有刻意的驻足,一切自然的就好像邻里日常的寒暄。

  进了村子,我不由地感慨,“砖瓦的房屋,光是材料,拉上来都很费劲吧。”

  谁知,同行的郎组长笑着说,“路修好了,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一想到刚才紧张的脚抠车底的我,怎么可能不难?只是,对他们而言,一定是经历过更难的事情吧。

  到一户农家的门口,我们停了下来。顺着大门先下缓坡,一两米以后开始顺着楼梯往上。楼梯很陡,45°起步的坡度,窄的甚至不能允许两个人并行的楼梯尽头,是我们这次要去看望的帮扶户。

  刚爬完楼梯,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佝偻着背笑着迎了出来,拉住工作队队长的手,将我们领了进去。进屋的第一眼,我看到家里摆放的是总书记到甘肃古浪富民新村视察时的照片。孩子们热情洋溢的笑脸、总书记慈善的目光,让这间屋子顿时充满了温情。

  

  站在屋子里,屋里宽敞亮堂,阳光顺着大大的玻璃窗洋洋洒洒得铺在炕上,毫不吝啬得分享着温暖和关怀。屋里靠着炕放着一个炉子,看上去用了并没多久,上面的漆还是完好,只是炉面上有炉灰的痕迹。屋里的摆设很简单,一台电视、一个冰箱、两个沙发、一个茶几,灶具一应俱全。老两口你一言我一语的和我们拉着家常,腿脚不便的婆婆,还不停得张罗着让我们都坐。

  “最近身体都好吧?腿最近怎么样,还疼不疼了?”

  “好的很,都好得很。你们一来,我就高兴。”

  …………

  从我们进屋开始,老爷爷一直拉着陈队长的手,一遍一遍确认陈队长什么时候走,即便是最后我们出门的时候,还在不断地叮咛陈队长,走的时候一定要再来家里坐一坐。

  

  出门的时候,随行的老驻村队员给我们介绍刚进门的缓坡,“那是原来的房子留下的,是土坯房,受地形影响只能依山而建。现在为了采光好,新的房屋在进门后大都修了楼梯,装上大玻璃,这样屋里就比较亮堂。去年,村里为大家处理了房顶的漏水,对屋顶进行了修缮,就是为了让大家住的舒服、住的安心。”

  我特意看了原来老房子的模样。上面纵横交错、长短不一拼凑起来的木头承接着屋外的风霜雨雪,矮小的、逼仄的,像一个垂垂暮年的老人,在岁月的洗礼中,慢慢佝偻了身躯。土坯的裂痕,像极了老人脸上的皱纹,斑驳交错、深浅不一。

  出了大门,我们走进了另外一户人的家中。也是这样的一个缓坡,紧跟着变成陡峭的楼梯,爬上去变成一处宽敞大气的屋舍。里面走出来的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带着些许的害羞和紧张,将我们领进了屋子。

  随行的老驻村队员给我们介绍这家人的情况:小姑娘刚刚大学毕业,现在把姥爷接过来一起生活。姑娘的母亲因为癌症已经过世。她的父亲在甘南开出租车,陪着小儿子读高中。

  我们和小姑娘聊起,她说,她在备考“三支一扶”,准备考县里的“支医”项目,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眼睛里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许。同行的领导问起县里近几年的招考情况,并鼓励她全力以赴,争取早点就业,帮助家里减轻负担。

  随着聊天的不断深入,一直坐在炕上的老爷爷认出了同行的工作队陈队长,他乐呵呵的凑上前来,询问起陈队长的近况。老人的耳朵有些背,但仍然不断询问和确认,总害怕自己没有听清楚,遗漏了什么重要信息。

  等我们出了门,惊奇的发现,第一家探望的老爷爷等在了门口。他一直陪着我们走到村口,聊着地里的药材、外出务工的孩子、新修的房子和工作队刚给添置的冬天取暖的炉子,聊着曾经的坑洼村道到如今的水泥路的变化,聊着工作队的陈队长和乡亲们一起劳作、一起种树的细节……话里话外的感激与不舍,让我和新来的驻村帮扶队员很是动容。

  

  返程的路上,我们专门去参观了那个蓝墙红顶的合作社。院落收拾得很是整洁。除了专门的办公室、会议室、休息室,我们还参观了蜂蜜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展厅。为了把零散的养蜂户集中起来,驻村帮扶工作队四处考察,筹划成立了养蜂合作社;为了让蜂蜜正规的生产,工作队到处咨询,并乘着扶贫政策的东风,修建生产车间、购买生产设备;为了让蜂蜜能拿到超市售卖,陈队长他们历时一年,到处跑着办理食品药品生产许可证,并注册了“百花蜜”的商标。他们曾经披星戴月进行选址、填土,没黑没白地开会商议讨论;曾经驱车百余公里,顶着日头,考察设施设备;曾经背着馒头、踏着雨雪找人办理证件……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和乡亲们一起,挣一个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我无法想象,在水泥路没有修好以前,山上的人是怎么样生活的?简单的生活设施,需要到10公里外的镇子上去购买。家里的药材、鸡蛋拿到镇子上卖掉,换上锅碗瓢盆然后再一步一个脚印背回来。

  我无法想象,在养蜂合作社成立以前,养蜂的散户,独自将蜂箱里不多的蜂蜜过滤、装罐、封存,换成银钱来维系家里日常的开销?

  我无法想象,村里的孩子们,在简陋的低矮的屋子里,在昏暗的桌角如何一笔一划写着自己的未来?灯,大抵是不让开的,因为电费,对这些家庭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我也无法想象,村里像那个小姑娘的母亲那样得了大病的人,在没有医保以前,他们每天的药品是如何保障的?面对已经破败不堪的家庭,除了继续忍耐身上的疼痛,是不是还得继续扛起生活的重担,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我无法想象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但是我知道,我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在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这里默默得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大部分人家还留着原来老屋子的印记,一新一旧的对比,为我们静静讲述这里的改变,让我们心潮澎湃。

  回程的路上,陈队长一行和我们说起村里人的情况,谁家的老人今天去地里干啥了,谁家的娃娃在哪里就业了,谁家去山里放羊到晚上才会回来……零零碎碎,不厌其烦。既是给我们介绍情况,也是给新来的驻村队员的叮咛,他就像这个村子的大家长,操持了全村人的柴米油盐和鸡零狗碎。

  我越来越觉得,这真的是一个有人情味儿、让人觉得亲近的村子。村里的人和驻村帮扶工作队的人,就像是相识多年的邻居,熟稔的聊天可以不用驻足停留,熟稔到进了家门随便坐、家长里短随便聊,熟稔到知道陈队长快要离开,千叮咛万嘱咐走之前一定要再来家里坐一坐。他们分明就是一家人,是和这个村子、这座山同呼吸、共命运的一家人。

  这也是一个有干劲儿的村子。年轻人趁着农闲,纷纷给自己找了挣钱的新路子,加入养蜂合作社忙着养蜂卖蜂蜜的、在镇上打工做生意的、远的近的外出务工的、种些蔬菜水果拿到镇上、县里售卖的……老人守着村落,力所能及侍弄着地里的庄稼和圈里的牛羊猪狗;孩子们就近上学,有条件的被父母带出村子在外求学。整个村子,就像是炒锅里的豆子,噼里啪啦各有各的奔头、各有各的声响。

  这更是一个有盼头的村子。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埋头苦读,为自己考一份工作、谋一份出路;刚到的新驻村队长已经开始谋划如何进一步拓宽蜂蜜的销路,让大家的钱袋子再鼓一点;新来的驻村帮扶队员都立志像老队长、老队员学习,尽快变成龙元山村的“村里人”、老百姓的“娘家人”。

  我突然期待,与龙元山村的下次见面。不知道到那个时候,在新来的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努力下,她又会向我讲述什么样崭新的乡村振兴故事……


原文链接:http://jtys.gansu.gov.cn/qsjtxx1/61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