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7-06 06:03:10
来源: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官网
作者:佚名
回望峥嵘岁月,感悟发展变迁,公路精神历久弥新。今天让我们跟随养路职工韩冬梅,一起走进她的公路生涯,一起感受“八棵树精神”,聆听她与“八棵树”的故事……
韩冬梅:生于1968年,浙江杭州人。1986年至1990年在原酒泉公路总段马鬃山公路段工作,1990年调入嘉峪关公路段,先后从事过一线养路工、车机驾驶员、施工员、基层女工委员、油路修补和日常养护作业队队长、养管站站长等工作,2015年退休。她在养路工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创造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曾多次受到原嘉峪关公路总段和上级组织的表彰奖励。
根据韩冬梅同志讲述整理:
在八棵树下炒油砂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时在G312线上炒油砂时,拌合场就设在八棵树附近,作为嘉峪关养管站站长,韩冬梅要带领养管站的职工站在火烧得正旺的炒盘上,以最快的速度把炼化的渣油均匀的拌在砂料上,炒油砂又热又累,不小心被烫个泡是常有的事。“大家喜欢在八棵树附近干活,因为在树荫下可以乘凉,可以换着休息。有时候我们上班带的水喝不完的情况下,也会自发地用来浇树,甚至从养管站出发的时候就会带上几桶水去。”这也是相互的,养路工享受树荫带来的凉意,也要给树浇水,确保它能茁壮成长。几十年来,八棵树与人路相护、路树相映、树人相合,也正是在这里,才孕育诞生了“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的“八棵树精神”。
▲原嘉峪关公路总段养护人员在G312线有序作业
工作日志是件宝,365天离不了
“我和杨建玲当养管站站长的时候,会把每天干的工作详细的记录在工作日志上,包括每天的工作安排、用车记录、出勤人员、加班记录等等,一年365天一天不落都记在上面”。这样做可以把工作“清单化”,每天要干的工作提前安排,大家都很清楚,再一个是严肃工作纪律,每个人每天干了什么都在工作日志上记得清清楚楚的,出勤天数、用车记录等等,这样就杜绝了个别时候推诿扯皮的可能,如果职工有事情要休假,或者单位的车辆有违章了,作为站长的她,直接就对照工作日志,一查便知。
几年下来,工作日志记了厚厚的几大本,可以说它既是养路工当时辛勤工作的一个最好见证,也是用来约束职工、发挥经济考核(当时实行的一种绩效考核方式)的一个重要参考。一线的工作就是这样,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只有用规章制度去规范,用工作实绩去衡量,最大程度做到公平公正,才能让大家都信服。
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养管站
2004年,嘉峪关公路总段成立了嘉峪关大养护作业队(后更名为养管站),有20多个人,后来男同志都被工程处调走了,作业队里全是女同志。在当时,全省公路系统只有嘉峪关有一个全是女同志的作业队,但是不管是急难险重的任务还是日常的路域环境整治、边沟清理这些工作干起来一点都不含糊。
▲ 2005年9月,甘肃电视台采访原嘉峪关公路总段奋战在S215线的养护女职工
当时韩冬梅和杨建玲分别是养管站站长和副站长,她们两个人在工作上都是高度负责,性格上也是雷厉风行。工作上的任务,哪怕加班加点,也能干出个样来,当时职工们也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管是什么样的要求,工作上完成的都非常出色。
▲原嘉峪关公路总段在S215线精心细致修补油路
韩冬梅和杨建玲都有一个工作原则,就是坚持工作第一,其他的事情往后放,尽量克服。在S215线修涵洞期间,所有职工要离开家2个月在玉门东养管站驻站,杨建玲等于是把家庭的事放在一边,刚开始有两周没有回家。有一天老公带着女儿去看她,因为孩子想妈妈了,我们见到孩子的时候就看见孩子脸也没洗干净,衣服也是脏的,头发也是乱糟糟的,当时杨建玲看了真是心头一酸,但是没办法,工作是第一位的,只能在两个月内尽快干完后再回去。
在传帮带中践行公路人初心使命
在日常工作中,清边沟、整理路容的要求非常高,内侧要求三条线,整整齐齐、有棱有角。当时的工作要求是边沟的外延线5米内不允许有任何杂物存在,基本上戈壁滩上的杂草都是她们用铁锹、洋镐一锹一锹、一镐一镐挖掉的,过往的司机甚至觉着外沿线比公路还要干净,成了嘉峪关公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S215线大修工程指挥部召开生产调度会
公路前辈深情寄语
“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要做就做到最好,这也不是什么高尚的情怀,只是履行工作职责而已。”最后,韩冬梅对年轻一代的公路人这样说。
时代在变,但是公路人的初心和使命没变,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职责始终没有变。作为新一代的公路人,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要把老一辈公路人的优良传统传承下来,大力传承弘扬“八棵树精神”,真正做到眼中有活、心有有责、胸中有志,为实现自我人身价值、推动公路养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发光发热,为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