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29 20:58:15
来源: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作者:佚名
“以前得自己跑部门问政策,现在政府部门直接来厂里教,省心!” 在台州某 “新三样”生产企业的车间里,负责人的这句感慨,道破了台州港 “三一” (“一企一策”“一代一策”“一区一策”)定制化服务的精髓。当省内多地港口还在“等客上门”,台州港航部门已“卷”起裤腿走进车间,用这套精准服务模式为企业省钱提速。如今,台州港正以 “一企一策量体裁衣,一代一策激活资源,一区一策精准开方”的服务新模式,撕掉 “成本洼地” 标签,成为内河航运降本增效的破题者。数据显示,上半年台州港 “陆改水” 箱量 7.77 万 TEU,同比增长 11.13%,直接为企业减负约 2331 万元。
定制“三一”精准服务
把“选择题”做成“必答题”
台州作为制造业大市,物流需求极为旺盛。但是,区位与成本的双重制约,始终是台州绕不开的考验。例如三门县到宁波舟山港仅130公里,大部分企业更倾向“门到门”的公路运输;仙居、天台等内陆县区虽陆运距离超 200公里,但到台州港距离同样较远,内支线转运效率并不乐观。台州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到现在都能记起自己和本地一些外贸龙头企业负责人沟通时,他们提出过的一些“抱怨”:“我们也不是不想走台州的港口,但是一想到装卸费、运输时间、等待时间这些综合成本,算下来是真不划算!”台州距宁波舟山港车程仅 2-3个小时,陆运距离过短稀释了水运成本优势。
“企业提需求,我们来跑腿。”这是台州港在推进“一企一策” 服务时,台州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常挂在嘴边的话。台州港“一企一策”服务,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直击企业痛点的实战方案。“2000箱以上企业‘一企一策’,2000箱以下‘一代一策’,各码头辐射‘一区一策’。”台州市港航部门的这套组合拳,精准击中了当地企业“小散多”的痛点。某新能源企业作为行业巨头,台州港为其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专属船期和空箱调配,让其年物流成本节省超百万元。企业负责人感叹:“以前赶船期要排队涨运费,现在水路稳定又省钱!”同时,台州港通过“一代一策”,激励货代组货。针对玉环、温岭等制造业集聚区,推出“一区一策”。温岭龙门港区依托近企优势,打造“厂门到船舷”直通模式,2025年上半年更是吸引多家企业常态化走水。正如港航部门工作人员所说:“大企业要保障舱位,小企业要降低门槛,我们的政策就像裁缝做衣服,得量体裁衣。”
深化“科技+服务”模式
让“台州货”出海加速度
降本离不开效率提升。当“正吉9”轮载着新能源电动摩托车从台州港大麦屿港区启航,无人机已升空巡航,智能监管平台实时追踪——这是台州为“新三样”定制的“科技护航包”。从包装加固到单证核对,从“容缺办理”到无人机查验,这套流程让货物通关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30分钟。企业负责人算过一笔账:“物流成本降了20%,效率直接翻倍,不用再绕道上海港了。”
这种“科技+服务”的模式正在全港铺开。台州港头门港区的16辆新能源自卸车,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9吨,能耗降低超60%。智能卡口、n-TOS系统让集装箱场地进提效率提升40%,司机不用再排队等待。
用服务“掰手腕”
在长三角棋局中找定位
“我们离宁波太近,既是劣势也是优势。”台州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坦言。正是这种清醒认知,让台州港走出差异化路径:通过服务破局,做好“黄金配角”。台州港通过“陆改水”将货物疏运至宁波,再借其全球航线出海,既规避了直接竞争,又形成互补。2024年,台州港集装箱吞吐量达77.38万标箱,增速全省第二,其中“陆改水”贡献了13.5万TEU。
这种定位背后是实打实的收益。2025年上半年,“陆改水”为企业节省2331万元物流成本,头门港区至宁波的“夕发朝至”航线,比公路运输成本低30%。在新能源等特色产业中,这种优势更明显:巨东公司通过日本关东线扩大出口,大麦屿港区的生鲜冷链中心让泰国水果直达浙江。
更关键的是,这些服务正在形成网络效应。甬台内支线实现“天天班”,通过甬台内支线将货物疏运至宁波舟山港,再通过宁波舟山港的300多条集装箱航线连接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今年5月,台州港首开“上饶—头门港”班列,为江西光伏板企业提供“铁路订舱一次办、港口无缝衔接”服务。这批货值1200万元的货物,经台州综保区报关退税,物流时间压缩3-5天,成本降10%。正如台州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所说:“我们让‘江西制造’也能享受到‘台州效率’。”
从“企业找服务”到“服务找企业”,从“被动监管”到“靠前护航”,台州港用一个个集装箱、一次次创新,证明着:降本增效的密码,既藏在数据里,更藏在对企业需求的精准回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