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29 20:01:14
来源: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作者:佚名
绍兴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境内水路四通八达,成就了历史上“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的繁华景象。
近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绍兴市交通运输局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航道联通成网能力和港口专业化水平建设,各项工作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多年擘画的“黄金水道再启航,复兴运河新辉煌”盛景正徐徐展开。
水运建设蹄疾步稳
绍兴境内河流纵横交错,航道四通八达,拥有悠久的水运历史。早在春秋时期,这里便已开凿了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山阴故水道,即今天的浙东运河绍兴境内段。
古运河的水绵延千年,绍兴水运持续发展。尤其是今年,随着曹娥江“两闸一航道”项目建成,全市“一河两江”H形骨干航道网初步成形,四级以上航道里程达到了210公里,通航船舶吨位从原先的百吨级提高到了千吨级。原先150多个散小码头,逐步优化升级,整合至目前的29个,港口吞吐量突破2100万吨大关,与十年前相比翻了将近一番。
水运的繁荣,激发众多企业对水运经济的投资热情。目前,绍兴拥有经营港口业务的企业34家,主要分布在“H”形高等级骨干航道沿线,泊位104个,其中,500吨级及以上的泊位68个,占总数的65%,设计吞吐量最高可达3600万吨。
“水运复兴打通了‘出海口’。”浙江上虞港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阮洪良说:“我们加强与宁波港等港口合作,相当于把港口功能搬到了企业门口。”
与此同时,嵊州市抓住“四港联动”机遇,积极推进嵊州三界中心港区发展,以绿色水运解码高水平交通强市建设,按下了“四港”联动枢纽节点城市建设快进键。一幅内河航运新画卷徐徐展开。
绿色航运的“绍兴样本”
今年6月30日,全国内河首艘55米甲醇动力集散两用货船正式开工建造。甲醇单一燃料与纯电动混合动力内河货船,创新采用“甲醇+电力”混合动力系统,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甲醇与电力驱动的动态切换,较大幅度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传统的内河航运船舶发动机多以柴油为燃料,高成本、高排放。新开建的甲醇电动智能船,长55米,可装载54个标箱,其“动力心脏”甲醇机已拿到了我国船舶技术检验权威机构——中国船级社的首张上船证书。该船的开建标志着绍兴在绿色智能航运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将为全国内河航运绿色转型提供“绍兴样本”。
码头的“绿色进化”同样迅猛。走进诸暨店口散货码头,光伏顶棚与岸电系统交织成网,雨水收集池、船舶垃圾智能分类装置一应俱全。这类“零碳码头”模式今年将在绍兴推广12处,预计年减碳排放2.3万吨。
据统计,“十四五”规划期间,全市建成水运项目5个,总投资超15亿元。这一转变源于“双碳”目标下的战略抉择:水运的单位货物周转碳排放量仅为公路的1/7,在绍兴这个年货运量超2亿吨的制造业大市,水运低碳属性正从“比较优势”升级为“必选项”。水运绿色低碳发展,为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物流降本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水上文旅融合谱新篇
“从西安过来看学生时代课本中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也体验了乌篷船,感觉很好。”9月5日,体验“船访文豪故里”航线游绍兴的孙女士十分开心,直言“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好奇心。”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乌篷船以独特文化魅力成了游客来绍兴体味水之韵的首选。不久前“船访文豪故里”航线入选浙江全省13条必游榜航线,游客可乘乌篷船串联起鲁迅故里、书圣故里等地,在桨声欸乃中探寻绍兴的人文脉络。
今年,绍兴市交通运输局会同文旅部门全力打造“1+3+X”水上旅游的新格局。全市旅游客运航线已达41条,位居全省前列。今年以来推出浙东运河博物馆至黄酒小镇、镜湖湿地至大滩等5条夜游船航线。打造“泛舟浙里”品牌,加快形成“浙东古运河”“漫游娥江”“浣纱江夜游”等10大水上精品航线品牌,提升城市品位。
目前,“泛舟浙里”品牌效应持续释放,“漫游娥江”“浣纱江夜游”等品牌持续走热,“越水长游”西线、北线强势破圈,热度空前。绍兴正重点推进水上旅游线路品牌升级,打造“新城+古城”“时尚+古韵”水上旅游新业态,力争全年水路客运量突破200万人次,打造全省水上文旅融合示范标杆。
把好水上交通安全关
水上交通安全治理,一头连着安全,一头接着生产。近年来,绍兴市交通执法队立足绍兴航运特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探索内河交通搜救应急管理新举措,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水平,牢牢守住辖区水上安全最后一道防线。
全市共组建7支应急救援队伍,并配备了充分的应急物资。与水利、公安等多个部门建立跨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实现船舶动态、气象水文、应急资源等信息实时共享。构建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救助体系,与15家社会救援队伍共同建立水上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和协作机制,应急能力已覆盖全市辖区内所有内河通航水域,应急力量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到达事故地点。
保障水上运输安全有序,绍兴市交通执法队相继开展了“凌晨行动”“固源行动”“护桥行动”“港湾行动”“安航行动”等行动,针对性地打击水上交通违法违规行为。
出台全国首个乌篷船检验规则,推动落实全市348艘12客位以下小型客船的纳规管理。与文旅部门联合出台客船停靠点规范标准;成立省内首个水上交通专委会,创新实现各相关部门联动的水上交通共治共管新模式。
答好“航运浙江”绍兴答卷
回顾过往,短短几年时间,绍兴水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乘船在江上穿行,可以亲身感受“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场景。展望越州大地,水更清、岸更绿、船更畅,岸边鳞次栉比的港口枢纽、物流园区,为绍兴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黄金水道正在越州大地上流金淌银。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年,做好全市水运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为充分发挥绍兴内河水运资源禀赋,加速江南水乡水运复兴,绍兴正在谋划《关于贯彻落实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实施方案》。力争到2030年,绍兴市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全、服务能力优、创新动能强、支撑带动足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
全市千吨级航道超50公里,干线航道覆盖85%以上省级及以上产业平台,建成美丽航道300公里,打造10条以上精品水上旅游航线;绿色航运、数字化等新技术全面推广应用,船舶通行效率大幅提升……到2035年,实现两千吨级航道“零的突破”,全面建成千吨级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内河航运综合实力居全省先进行列。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十五五”规划新篇章即将开启新的历史时刻,绍兴市交通运输局将继续秉持初心使命,加快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航运廊道和交旅融合品牌,有效实现水运全域辐射,有力支撑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建设,为打造交通强市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