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交通运输民声网

当前所在: >

/

铁路运输

/

正文

大桥上的防洪“守望者”

时间:2024-07-28 07:13:11

来源:人民铁道网

作者:佚名

  

  近日,陕西多地持续降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工务段渭南桥隧车间检查工区的职工们踏上了汛期大桥设备检修之路,他们的第一站是宁西线西牛峪特大桥。

  

  西安工务段渭南桥隧车间职工正在前往西牛峪特大桥作业地点。乔小虎 摄

  

  9960颗螺栓,弯腰上万次,每一颗都不能放过

  

  “最近降雨、高温天气反复交替,对设备影响很大,我们今天主要是检查桥上的螺栓,看有没有松动。”渭南桥隧车间桥隧检查工区的工班长程劲松一边用手里的检查锤敲击着桥面上的每一颗螺栓,一边向工友们叮嘱道。

  

  西牛峪特大桥是宁西铁路重要的桥梁之一,全长1657.56米,仅桥面就有9960颗螺栓,这些小小的螺栓,固定着钢轨,承载着轮对,松动一个可能觉得没事儿,但久而久之钢轨就会松动,造成列车脱轨的可能都有。

  

  “如果敲击时声音是脆的,证明连接牢固。如果声音木木的,比较沉重,或者敲这头但那头的震动不对,就有可能出问题。”程劲松解释说。

  

  西安工务段渭南桥隧车间桥隧检查工区有24名职工,担负着陇海、宁西、南同蒲线共175.318公里桥隧、路基设备的日常检查工作,还负责管内158座桥梁、30座隧道、73座山头、626个涵渠的隐患设备检查。

  

  桥隧工在南同蒲铁路黄河特大桥检查钢轨螺栓状态。刘永利 摄

  

  自7月份开始,陕西部分地区正式进入“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南北气候在秦岭汇集,小气候特征明显,突发性大风、暴雨天气频繁,山洪灾害和地质风险也随之攀升。对铁路而言,防范山体溜坍、危石坠落、边坡滑移等自然灾害成为巨大挑战。

  

  暑运后,客车、货车的开行密度明显加大,列车开行越多,安全压力就越大,每次检查完所有的螺栓需要弯腰上万次,但程劲松他们一次都不敢马虎,因为钢轨上每一颗螺栓的性能是否良好,直接影响着这条煤运大通道的行车安全。

  

  西安工务段渭南桥隧车间桥隧工正在对宁西线沋河桥桥梁支座进行检查。乔小虎 摄

  

  体重180斤的工长,圪蹴在46厘米高的桥支座里

  

  不到50厘米高的桥墩空间,每个人都得爬下去检查支座的水泥有没有裂缝,有没有掉块。

  

  “太胖了,我都180斤了,每次检查起来特别费劲,别人可以蹲着检查,我就不行,得跪着。”说起这个活的难度,工长周立刚不好意思地笑了。

  

  今年31岁的周立刚,是班长程劲松的徒弟。一张娃娃脸,身材微胖,今年是他担任工长职务刚好一年。去年这个时候,师傅程劲松看到徒弟可以独当一面了,便主动向段上汇报,将工区工长职务“让”给了徒弟周立刚,自己退回到班长岗位。

  

  “我才刚当工长一年,这种难活,我得‘冲’着往前干,带着大家一起走”。周立刚说。

  

  桥隧工在对南同蒲铁路黄河特大桥桥体墩台支座进行检查。王玉龙 摄

  

  蜷缩着身躯,在上下距离仅46厘米的狭窄空间里,周立刚用手撑着地,用膝盖挪动着一步步往前移。每挪一步,就用检查锤在头顶敲敲打打,如果看到有裂缝和掉块,就用粉笔标记出来,随后向上汇报。

  

  他这么一步一趴,一干就是1个多小时。长期保持弯腰动作,时间长了腰酸背痛、身体僵硬,甚至抽筋。每当列车通过时,仅隔着一层桥板的桥支座里抖得跟地震似的,周立刚他们只能趴在原地,不敢动弹,忍受着膝盖的痛、桥梁的震,等轰隆隆的列车从“头顶”通过后再继续负重前行。

  

  西安工务段渭南桥隧车间桥隧工正在进行桥体墩台支座检查。乔小虎 摄

  

  50米高空下是滔滔黄河水,在“桥肚子”里“蒸桑拿”

  

  清晨,旭日东升,金色的阳光铺满黄河,黄河水波光粼粼,奔腾流向远方。7月18日早上7时,程劲松和工友们拿着扳手、头灯、敲击锤等检查工具,从工区出发,乘车1个多小时的路程来到南同蒲铁路黄河特大桥,开启一天的检查作业。

  

  “不要看桥下面,不要看水,看水会晕,一定要目视前方。”这是程劲松他们经常提醒新手们的一句话。

  

  南同蒲铁路黄河特大桥,1969年建成通车,桥下是河道宽近千米的滔滔黄河水,黄河、渭河、洛河三河在这里交汇,三河不同的颜色在此可谓泾渭分明,景观颇为壮观。

  

  “天气预报这周有雨,咱们今天的任务是趁着天晴,抓紧把桥面线路设备和桥肚内的桥梁设备好好检查一遍,大家要上心。”上桥前,程劲松和工友带上那标志性的2.5升大水杯,沿着垂直阶梯向20多米高的大桥拾级而上。

  

  作为工区年龄最长,徒弟也最多的程劲松来说,今年是他坚守该桥的第10个年头。每个月他都要带领工区职工对该桥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检查。

  

  西安工务段渭南桥隧车间桥隧工在铁路桥上列队迎接疾驰而过的列车。乔小虎 摄

  

  “这座桥原是老梁的镂空结构,一过火车,桥就震得厉害。尤其是一下大雨,脚下的黄河水浊浪翻滚、波涛汹涌,每次上桥作业都是心惊胆战、头皮发麻。”今年28岁的职工刘继波说他当年刚上桥时没经验,看着桥下的黄河水,紧张的腿直发软,眼镜都掉下去好几次。

  

  带上手电,从桥梁下方不到半米高的检查洞钻进密封的箱体,钢箱梁桥本身材质为金属,热导性能很好,再加上箱体内部里面全封闭,箱体内密不透风,每次检查,全身必会湿透,无异于蒸箱里走一遭。

  

  “在漆黑空旷的箱梁桥内,检查锤就相当于我们的听诊器,通过敲击检查梁体螺栓是否有松动、脱落、开裂,有无危及上方的铁路线路安全。”借着头灯的光亮,程劲松带着职工检查洞内支座设备情况,由于桥洞内环境潮湿,桥梁活动支座和螺栓经常被锈蚀,需要他们定期检查。

  

  经过4个小时的辛苦奋战,大家的衣服湿了干,干了湿,反反复复多次,身后都是盐斑。约莫18时,随着巡查工作的圆满落幕。


原文链接:http://www.peoplerail.com/rail/show-1807-539290-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