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交通运输民声网

当前所在: >

/

铁路运输

/

正文

雨中奏响“探伤曲”

时间:2024-05-28 08:27:39

来源:人民铁道网

作者:佚名

  

  5月19日下午,青海省德令哈地区下起了小雨。15时30分,青藏铁路陶力站网围栏外,德令哈工务段德令哈探伤车间的13名职工身着雨衣整齐列队,准备对陶力站线路、岔区钢轨进行探伤检查。

  

  “咱们今天的作业分两组,第一组跟着张永健探伤线路钢轨,第二组跟我探伤焊缝,雨天路滑,大家一定要注意脚下,防止滑倒摔伤。”工长张小龙嘱咐道。

  

  16时,“天窗”命令下达,现场防护员陈红丽打开防护栅栏门,职工们抬着探伤仪器快步登上线路。很快,探伤仪发出“滴滴滴”的响声,雨中探伤正式展开。探伤工童延彪时刻紧盯着仪器显示屏,敏锐捕捉任何一个异常波形,他的搭档张永健则仔细检查报警位置的钢轨外观,避免漏探、误判,两人分工协作,配合默契。

  

  据张永健介绍,一台探伤仪近40公斤重,需要两人配合才能前行。经过多年实践,他们摸索出“接头焊缝处停、小腰处慢、大腰处匀速”等探伤经验,每一步都走得谨慎、听得认真、看得仔细。

  

  在东咽喉岔区,张小龙正在对岔区钢轨焊缝进行探伤检查。由于道岔构造特殊、配件复杂,道岔探伤一直都是钢轨探伤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张小龙拿起涡流探伤仪,将预设的参数进行校对调整,随后将只有拇指大小的多工位探头伸向轨底,随着探头移动,他的眼睛在显示屏和探头间来回巡视,钢轨数据和波形悉数收入眼底。

  

  “涡流探伤仪利用的是先进的电磁感应技术,通过观察感生涡流变化就能辨别焊缝内部伤损,对道岔最薄弱的心轨、尖轨、翼轨等部位检测效果非常好。”张小龙介绍道。

  

  在岔区线路旁,陈红丽不停地向两边瞭望,每隔3分钟至5分钟,她便拿起防护电话,向室内防护人员通报现场情况。

  

  “下雨天视线不好,现场防护员更要做好防护,保障大家的安全。”陈红丽擦了下脸颊上的雨水说。

  

  雨越下越大,两组人马的探伤检查片刻未停。站场上,“唰唰”的雨声、“呲呲”的除锈声以及“嘀嘀嘀”的仪器鸣响声和对讲机里面的呼唤应答声,奏响一曲动听的“钢轨探伤曲”。

  

  经过2个小时的冒雨作业,18时整,陶力站钢轨探伤任务结束,大家收拾好材料机具,有序撤出线路。

  

  此时,陶力站上空依旧雨雾漫天。


原文链接:http://www.peoplerail.com/rail/show-1807-537120-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