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交通运输民声网

当前所在: >

/

最新报道

/

正文

河间市交通运输局李华发表散文《榆钱儿飘香》

时间:2022-04-22 20:10:56

来源:河北省交通运输厅

作者:佚名

  

  前不久,骑车在城郊的乡间小路上随性而行,车子在经过一座小桥时,桥边河堤上的一棵老榆树闯入了我的视线。正是早春时节,老榆树粗壮皴裂的褐色树身,与在曦光中袅袅亭亭的如烟碧柳,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我放好车子,走近河堤,仰头细看却发现,老榆树的枝杈上早已鼓满了红褐色的星星点点,偶尔还能觅到一串串绿盈盈的小豆豆,原来,又到了榆钱儿飘香的季节。

  对于大多数的70后来说,榆钱儿,应是儿时记忆里难以忘却的一道美食。

  小时候,我居住的大院儿与鞋厂只有一墙之隔,厂区内的围墙边上种了几十棵数量不等的槐树、榆树、梧桐树……我家庭院一隅的上方,恰好被一棵树冠奇大的老榆树笼罩着。那时,每年早春榆钱儿正盛的时节,院子里的婶娘们都会挎着篮子去摘榆钱儿。当然,母亲也不例外。身材瘦削的母亲把梯子搭在院墙上,小心翼翼地踮起脚尖踩在上面,努力伸手捋下成串儿鲜嫩嫩的榆钱儿。我则仰着头站在梯子下,帮母亲虚扶着吱扭作响的木梯,不时偷偷弯下身拾起落在地上的榆钱儿,然后趁母亲不注意胡乱吹去上面的草屑、浮土,再飞快塞到嘴巴里,偷食得逞后的满足还有那满嘴的清香令人难以忘怀。

  印象中,小时候的我挑食且偏食,不吃的食物很多。犹记得,父亲常常把我抱在膝头宠溺又无奈地唤我“馋丫头”。因为排行最小,我仰仗着父母的宠爱和姐姐们的迁就,毫无遮掩地放纵着自己的任性——不吃肉、不吃玉米面的干粮、不吃小米饭,甚至吃馒头时还要在中间夹上白糖……回想儿时我对食物挑剔的种种劣迹,着实令我羞愧难当。不过,我还清晰记得,当时我虽然不吃粗粮,但我偏偏对母亲做的榆钱儿饼情有独钟。

  我一向认为母亲的手特别巧,而母亲的巧手不仅是我终身的骄傲也是我对外炫耀的资本。因为,母亲不但精通裁剪、编织、缝制等各种女红活计,同样,她还能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把简单的食材经过加工变成一道道美味,比如鲜美爽口的自制小菜、口味各异的蔬菜小炒,尤其是榆钱儿。

  母亲能把榆钱儿做出几种不同的吃法:拿水焯一下凉拌着吃、拌上玉米面上屉蒸着吃、把榆钱儿和在玉米面里做成菜窝头,而最拿手的则是摊榆钱儿饼。母亲把采摘来的榆钱儿择干净后用清水冲洗几遍,在竹篮里沥干水分,然后掺上少许玉米面儿兑上水,再配上切得细碎的葱花,撒上盐,调匀成浓稠的面糊,先在火候烧得正好的铁锅里放上油,然后再倒上榆钱儿糊糊。不一会儿,和着袅袅的炊烟,榆钱儿饼的香味就充斥了整个房间,充斥了大院儿上空,充斥了我的味蕾……多年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桌上的美食佳肴也愈加丰富多样,可母亲做的榆钱儿饼的味道却成了任何食物也无法替代的独特美味。

  只可惜,榆钱儿的生长期只有短短的七八天,待到榆叶萌发舒展的时候,榆钱儿变得焦黄干枯就再也不复往日的清香可口了。

  后来,我们搬离了大院儿,榆钱儿便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味。再到春天,如果想吃榆钱儿饼了,我也会跑到田间野外去寻觅。待兴高采烈地兜回榆钱儿,年迈的母亲依然会洗净双手,扎好围裙为我们摊出一张张记忆中的味道。再后来,母亲因病故去,我的生活也随之变得索然无味。

  母亲离世后的第一个春天,我在早市上买回一小袋榆钱儿,回到家,凭着记忆,我学着母亲的样子按部就班地将整个过程一一完成,我试图通过榆钱儿饼来唤醒我寡淡的味觉。出锅后,我满怀希望地浅尝了一口……明明是相同的食材、相同的手法、相同的步骤,可我做出来的饼哪里有半分记忆里榆钱儿饼的味道。从此以后,我对榆钱儿再不曾染指,而母亲所做的榆钱儿饼的味道也成了我心底逐渐远去的回忆……

  一年又一年,岁月在摇曳的榆钱儿中匆匆飞逝,光阴在榆钱儿的萌芽凋零中静静流过。如今,满树的榆钱儿不仅成了我眼里的风景和我记忆里的美味,也成了我深深的怀念,怀念那流逝的时光,更怀念那故去的人……

  (作者系沧州河间市交通运输局职工)

  责任编辑:王冉冉 杜楠


原文链接:http://jtt.hebei.gov.cn/jtyst/jtzx/jtfc/10164795919370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