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5 23:41:29
来源:河北省交通运输厅
作者:佚名
在和平年代生活得久了,总觉得战争似乎早已离我们而去,甚至不曾出现在我们的梦里。随着国际形势日渐复杂,再加上去年以来《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狙击手》等影片的上映,国人有关战争的记忆再次被唤醒,让我们看到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世界并不太平,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
《司马法·仁本》篇说:“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这让我不由想起宗璞老师的小说《红豆》。
小说倒序开篇。1956年,江玫回到曾经就读的大学校园任党干部,当江玫怀着急切又忐忑的心情回到学校、回到她曾经住过的学生宿舍时,我们的心情也如坐过山车一般,不停地被揪起、抛下、又揪起。直到江玫在一切如旧的房间里,从耶稣小像后面的墙洞中,取出她珍藏于此处的两颗红豆,镶在一个银丝编成的指环上,我们的一颗心才随她一同落回肚里。
在《红豆》精雕细琢的铺陈中,宗璞老师没有简单直接地叙述江玫的革命历程,而是从江玫感情生活的角度,描述了解放战争必胜的道理。
1948年,北平的远郊已响起解放的隆隆炮声。北平城内,反饥饿、反压迫的学生群众运动也正如火如荼。在这样的背景下,出身于革命家庭、上大学二年级的江玫,每天除了练琴就是去图书馆,她觉得一切都是淡的、远的。在江玫的记忆中,十五年前献身于革命的父亲,在母亲和舅舅的刻意隐瞒下,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她并没有失去亲人的刻骨铭心的痛。直到这一年的春天,新学期,她遇见了一位革命引领者——室友、地下党萧素,让她从一个不谙世事、远离政治的避世者,逐渐转变为一位信仰坚定的革命者。
与此同时,出身于富商家庭的、有着一张清秀的象牙白色面孔的齐虹,以他在音乐和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赢得了江玫的芳心,江玫很快就沦陷并且不能自拔。布尔乔亚的小资情绪侵扰着江玫的感情生活,让她时而兴奋,时而痛苦。然而,齐虹对于革命的冷漠,对于反动派压迫下底层民生困苦的漠然,使得江玫对齐虹产生了不满。而平素齐虹对萧素的攻击,更让江玫从内心里拉开了与他的距离。
敌占区的学生群众运动,是解放战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他们像火山般热烈,燃烧着自己。在引路灯萧素的指引下,江玫一步步被带上革命道路。从参加秘密集会,到上路游行,反抗压迫,迎接解放。江玫走在革命道路上的脚步从迟疑到坚定。然而,萧素突然被捕,在解放的黎明前夜燃尽自己。反动派的残酷无情震惊了江玫,而齐虹的反应让江玫清楚地意识到两人间的鸿沟终无法跨越。而这时的江玫从母亲口中得知了父亲为革命献出生命的事迹,这令她更为深刻地懂得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革命道理。
1948年冬月,解放军兵临城下,中国革命战争迎来高光时刻。也在此时,江玫和齐虹之间的感情也迎来最后的抉择时刻。
齐虹的富商家庭已在秋天举家移民美国。家里要求齐虹到美国读书并为他买好了飞机票。齐虹挥舞着手中的飞机票,严肃地告诉江玫和他一起走,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江玫内心伤痛不已,却坚定地选择留在祖国,为革命的成功、为这个国家的建设奉献力量。
红豆本是江玫母亲送给她的旧发夹上的点睛之物,后来在一次和齐虹的争执中掉到地上,发夹被踩碎,只留下了这两粒红豆,这似乎也预示着江玫爱情的结局。作为曾经爱情的见证,江玫将其装在一个精致的盒子里,珍藏在那个小洞里。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宗璞老师通过江玫对红豆的珍视,表达出身为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追求与怀念,更表现了作为一名革命者坚定的信仰,为了实现革命胜利的无悔付出。
江玫只是千千万万革命者中的一个人,他们组成了中国革命必定成功、解放战争必胜的坚强后盾。
这个短篇通读下来,以萧素、江玫为代表的革命者形象跃然纸上。她们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新中国是那么挚爱,那么坚定,那么执着,付出了那么多代价。作为后来人,面临国际新形势,我们都应该时刻警醒,我们不愿打仗,但也不惧挑战。在建设强大祖国的同时,我们也愿意随时为了祖国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切。(作者系保津高速行政部科员)
责任编辑:王冉冉 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