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交通运输民声网

当前所在: >

/

公路运输

/

正文

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至无锡段通过交工验收

时间:2022-01-14 23:46:43

来源: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作者:佚名

  2021年12月28日,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至无锡段工程通过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组织的交工验收。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局长蒋振雄,无锡市副市长张立军,省铁路办二级巡视员、省交建局副局长缪玉玲出席验收会。

  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至无锡段位于江苏南部跨越太湖水域,构建起沪宁间第二条快速通道,是我省“十五射六纵十横”高速公路规划网中“十五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城际交通要道。项目的建成将串联起苏锡常三地,有效缓解目前沪宁高速公路车流饱和的状况,进一步促进长三角交通、旅游、产业融合,对打造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促进苏锡常都市圈建设、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至无锡段起自常州前黄镇,跨越锡溧漕河改线段、新长铁路,与锡宜高速公路交叉,下穿邀贤山后进入无锡马山境内,穿越太湖梅梁湖,终点在南泉接无锡环太湖高速公路,全长43.90公里(无锡段22.43公里,常州段21.47公里),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全线设置互通式立交7处,太湖、邀贤山2处公路隧道,太湖湾服务区1处、清障救援处置点2处,互通匝道收费站4处。其中10.79公里的太湖隧道为目前国内最长的水下隧道,横断面采用折板拱两孔一管廊形式,两侧行车孔单孔净宽17.45米、净高7.25米,中间为管廊。

  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至无锡段建设规模大、施工技术难、安全风险高、环保要求严,工程建设极具挑战。超长超宽太湖隧道采用水中围堰分仓逐段施工,围堰打设钢板(管)桩总长4.2万米,浇筑砼总方量达200余万方,隧道基坑开挖土方达1000多万方;太湖隧道结构混凝土的抗裂防渗要求高,1.4公里长围堰和基坑位于湖底8至15米深厚淤泥段落,集超长水中围堰、长大深基坑、多种支护形式施工于一体,涉水作业经历四个汛期;同时,项目位于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长三角苏南地区,穿越太湖水域和国家级风景区、生态区,环保要求严格。

  该项目是江苏第一批公路水运品质工程示范创建项目,其中太湖隧道为交通运输部首批立项的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倍受社会各界关注。打造新时代江苏高速公路建设新品牌、新时代全国超长超宽水下隧道示范工程是苏锡常南部高速建设者的追求。自开工建设以来,紧紧围绕“工程优质、资金安全、人员廉洁、群众满意”的理念,秉承“匠心铸品、聚力筑梦”新时代交建局精神,坚持标准化建造、绿色化生产、信息化管控、精细化管理,积极开展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工程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聚力攻关品质提升,组织编制了路基、桥梁、通道、隧道等分项工程精细化管理细则,形成一整套精细化管理实施细则。建立混凝土结构抗裂及防水、主体结构混凝土制备、主体结构施工缝设置与处理成套技术体系,构建长寿命耐久型铺装结构,形成清水混凝土成套技术方案。开展混凝土温控技术、四仓流水作业围堰施工组织技术方案、围堰-基坑围护渗流控制、湖底隧道开挖淤泥就地固化及填料化利用等研究,为打造优质耐久、安全可靠工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编制完成地方标准1项、企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2项以及省部级工法3项、企业工法1项,形成技术指南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其中德国授权专利1项。着力建造智能隧道,太湖隧道以“安全、智能、绿色、舒适”为目标,结合5G技术、北斗精确定位、光纤检测、多目标雷达跟踪、光谱检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通过视觉疲劳唤醒系统、交通事件检测及预警系统、智能无极调光照明系统和隧道通风运营节能系统等,推动现代高新技术与高速公路建设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条智能隧道。全力打造美丽太湖工程,建立贯穿全建设周期环境监测长效机制,建设全封闭混凝土供应中心、钢筋加工配送中心,实现生产粉尘、固体垃圾“零”排放。定期开展蓝藻打捞、增殖放流,实施湖面补偿,促进太湖生态环境修复。全面引入太阳能、空气能等绿色能源,实施废弃混凝土绿色处理,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结合太湖天水一色、延绵无边的山水轮廓,在满足使用功能的条件下,隧道两侧的出风口设计为“碧玉螺”和“画舫”造型的风亭并加以亮化,将风亭完美的呈现在翠林绿波之间,成为太湖水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原文链接:http://jtyst.jiangsu.gov.cn/art/2022/1/11/art_41297_1031345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