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交通运输民声网

当前所在: >

/

最新报道

/

正文

张库大道:连通欧亚的国际商道

时间:2021-11-25 14:34:03

来源:河北省交通运输厅

作者:佚名

  

  1885年,一本极其重要的论著在伦敦出版。

  这本书中写道:“俄国和中国的茶叶贸易可能是1792年开始的,茶叶由陆路用骆驼和牛车运抵边防要塞长城边上的张家口。再从那里经过草原或沙漠、大戈壁,越过1282俄里到达恰克图……”

  这本书就是《资本论》第二卷。书的作者是当时已经去世的卡尔·马克思,书稿由他的好友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整理出版。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张家口到恰克图的这条贸易运销路线,就是形成于清朝的著名国际商道——张库大道。

  张库大道,南起张家口,途经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清代名为库伦),直至俄蒙边境的俄国城市特洛伊茨科萨夫斯克(清代名为恰克图,时属中国),全长1400多公里,相当于北京到长沙的距离。

  据当时资料记载,从张家口到库伦,马队行进40天以上,牛车需要60天,春冬两季运输主要靠骆驼,大约35天,之后渡河到恰克图。

  这样一条连接中蒙俄的国际贸易运销线路是如何形成的

  “这条道路汉代就有,但一直以驿路、干道的形式出现,而以商道闻名,是在明清时期。”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者刘振瑛说。

  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与蒙古俺答汗实现和议,开展茶马互市,为这条国际商道形成奠定了基础。茶马互市,是蒙古人与汉人的物资交易大会。

  交易地点设在当时宣化府所辖的张家口堡、新开堡、独石口堡等五处地点,每年夏末秋初举办,历时半月。蒙古人带来马、牛、羊、骆驼、皮张等畜牧产品,与汉人以货易货,换取绸、布、茶、粮、铁锅等生活物资。

  不过,茶马互市在贸易形式、持续时间上,与清代张库大道上的贸易有很大不同。

  “茶马互市主要是蒙古族人定时定点来张家口贸易,而清代张库大道的贸易形式,是清朝商人去往库伦、恰克图,俄罗斯商人来到张家口,是双向往来贩运的长途贸易。另外,茶马互市的贸易量也无法与清代相比。”刘振瑛说。

  真正推动张库大道成为国际贸易运销线路的,是清政府对俄国实行了开放的贸易政策。

  清雍正五年(1723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条约确定两国商人可在中俄边境恰克图进行贸易。

  “张库大道如果只停留在张家口到库伦之间,就只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国内商道。而向北延伸到恰克图,才是它正式成为国际商道的关键。”刘振瑛说。

  1728年,中俄商人在恰克图进行了首次换货贸易,张库大道正式延伸到恰克图,成为一条国际商道。

  自此,张库大道上中俄贸易的繁荣持续了一百余年,也让张家口成为京津冀一带对恰克图贸易的物资集散地和储运基地。

  1892年12月5日,张家口元宝山。

  来自俄国的旅行作家阿·马·波兹德涅耶夫从恰克图出发,经过库伦,在这一天到达了张家口。他在日记中写下了他初到张家口的所见所闻:

  “在一个初来的旅行者看来,现代的张家口……至少要从城墙以外一俄里半的地方算起。在元宝山谷地的崖坡上鳞次栉比地排列着货品充盈的店铺,它们的老板主要是和到张家口来的蒙古人做买卖的北京商人和老西儿商人;在张家口经商的俄国人的住宅以及他们的茶叶堆栈也都集中在这里。”

  这段见闻,最终收入了波兹德涅耶夫的《蒙古与蒙古人》一书中。

  俄国商人可在张家口建行栈,是在清光绪七年(1881年)获准的。在此之前的清同治二年(1863年),清政府允许俄国商人直接到中国内地采购茶叶,中俄之间由定点贸易转为贩运贸易。

  这样的贸易开放政策,让许多俄国商人赚得盆满钵盈。

  波兹德涅耶夫在书中感慨;“俄国人往来于张家口已有二百多年,俄国公司在这个城市进行商业活动也有三十多年,有几十个人就是在张家口赚了几十万卢布,现在作为百万富翁而离开了这里。”

  为什么政策一旦放开,张库大道就迸发出巨大的商业活力

  这与张家口所处的地理位置直接相关。

  “张家口地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的结合部,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处。从汉代的宁城互市、辽代的坝上榷场,到明代的茶马互市,张家口历来都是长城内外各民族互市的地带。清代,蒙古被纳入中国版图,长城不再是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阻隔,张家口南北的贸易需求被充分释放。”刘振瑛说。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清代的政治经济政策,让张家口成为当时中国北方仅次于天津的繁华商业城市,成为“华北第二商埠”。

  而在这条国际商道上扮演最重要角色的,无疑是商人和商品。

  究竟是哪里的商人在这条商道上做生意,都贩运什么物资

  2021年8月20日,张家口博物馆,“万里茶道”展厅。

  展品中有一份签订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的盟约。

  订盟人是三位商人——来自山西汾阳县22岁的郭清华、山西孝义县19岁的孙咸宁和河北张家口18岁的高鹤。

  三人在盟书中约定:“今我等三人同在此城贸易……若是协力,同重于义气,亦能与古人并肩,今择桃园花开之吉日,而祝曰:‘今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俱要效古人之风,不可半途而废,久后若有三心二意、口是心非、利己损盟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个山西商人与张家口商人“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正是在张库大道经商的众多商人齐心协力、互利共赢的缩影。

  山西商人,组成了张库大道上资本实力最雄厚、最活跃的商帮,他们一般以整批大宗货物的批发贸易为主。

  除此之外,还有拿着国家俸禄的旗人组成的“京帮”,联手经营的束鹿(今辛集市)、深州、饶阳、南宫等地商人组成的“直隶帮”,小本经营的蔚县、阳原、怀安、万全、涿鹿商人组成的“本地帮”。

  除了国内商人,外商也汇聚张家口。

  清末民国初年,设在张家口的外国商行总数达到了44家,如英国“德隆”“仁记”“商业”“平和”,德国“礼和”“地亚士”,美国“茂盛”“德泰”,日本“三井”“三菱”,还有法、俄、荷兰等国的商行。

  清代到民国初年,张库大道贸易日益繁荣,这从张家口商户数量的变化可以直观反映。

  清初张家口商户只有约80家,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260家,同治年间(1862年—1875年)1027家,而民国初年达到鼎盛时期,有1500多家,经商人数达3.5万人,占当时张家口总人口的一半,最高年贸易额达1.5亿两白银。

  张库大道的商帮不但人员构成多元,贩运的商品种类也十分丰富。

  “大小商帮用从内地购来的绸缎、米面、茶叶、瓷器、马鞍、铜铁器具等,到蒙古草原交换回马、牛、驼、羊、皮张和贵重药材鹿茸、麝香等,用茶叶、生烟等从俄国商人那里换回羽纱、毛毡、天鹅绒等。”刘振瑛说。

  20世纪初,张库大道百余年的繁荣戛然而止。

  1905年,俄国西伯利亚铁路竣工并与中国东北的中东铁路接轨,依靠骆驼牛马的传统运输方式,被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铁路取代。1929年国民政府与苏联断交,张库大道上的贸易被迫全部停止。

  国际国内形势的风云变幻,让曾辉煌繁荣的张库大道走入了历史。

  (敬请期待下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的“黄金水道”》)

  (原载11月11日《河北日报》)


原文链接:http://jtt.hebei.gov.cn/jtyst/jtzx/jtfc/10163729474264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